党群工作

100年|黄冈党史故事:从黄冈走出的3支主力红军

  • 发布者:化学化工学院办公室
  • 发布时间:2021-06-10

      黄冈从1927年黄麻起义至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,不仅武装斗争不断,而且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三支主力红军,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,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,为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,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红四方面军


      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、从激烈阶级斗争和数年革命战争中成长、锻炼出来的一支人民军队,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。

      1931年11月7日,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黄安(今红安)七里坪成立。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。红四军军部改为方面军总部,所辖各师归总部直接指挥,徐向前任方面军总指挥,陈昌浩任政委,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。

     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,首先发起了黄安战役。方面军采取围点打援的方法,历时43天,活捉黄安城守敌师长赵冠英,歼敌15000余人,其中俘敌近万人。黄安战役后,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。在随后进行的商潢、苏家埠、潢光三大战役中,红四方面军均获得大捷,收复了商城以西、潢川和光山以南的广大地区,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获得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。

      1932年10月,红四方面军向陕南、川北进行战略转移,川北战役胜利后,红四方面军在川陕站住脚跟。1933年6月底,红四方面军将所辖4个师升格为4个军。川陕边区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改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。主席张国焘,副主席陈昌浩、徐向前,参谋长曾中生。红四方面军则由徐向前任总指挥,陈昌浩任政委,王树声任副总指挥,陈昌浩兼任总政治部主任。

      1935年3月,为了实现川陕甘计划和策应中央红军行动,红四方面军北击陕南,回击川北,胜利渡过了嘉陵江,创造了红军大兵团强渡江河的模范战例。此后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根据地继续西进,开始了万里长征。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到1936年10月,历时19个月,终于胜利结束长征,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大会师。

      1937年8月25日,中央军委根据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,宣布将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,红四方面军之第四军、第三十ー军、总指挥部和陕北红军一部改编为一二九师。9月30日,一二九师从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出发,经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,开赴华北战场,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。

红二十五军

      1932年10月12日,中共鄂豫皖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去后,11月29日,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黄安檀树岗召开最高军事干部会议,決定重建红二十五军。重建的红二十五军由原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的2个团和红二十七军的3个团组成。军长吴焕先,政委王平章,全军约7000人。红二十五军大胆灵活地开展游击战争,取得了长岭岗、太湖等战斗的胜利,恢复和开辟了朱堂店和陶家河两块根据地,打破了国民党3个月“围剿”计划。

      1934年11月,由程子华任军长,吴焕先任政委,徐海东任副军长的红二十五军打着“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”的旗帜,长驱1800余里,于12月8日进入陕南,胜利完成了第一次战略转移。

红二十八军

      1934年11月,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奉命实行战略转移。1935年2月,省委决定将分散在鄂豫皖各地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,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,全军1400余人,高敬亭任政委(未配军长),统一领导鄂豫皖苏区的党政军工作。重建后的红二十八军,始终坚守在鄂豫皖苏区,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。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主カ长征北上后,唯一成建制地留在南方坚持斗争的红军部队。在极其残醋的战争环境里,在长达3年多的时期里,红二十八军以不足2000的兵力,转战于鄂豫皖边区的崇山峻岭,不但未被消灭,反而越战越强,逐渐锻炼成长为一支拖不垮、打不散的红军主力部队

      1937年7月7日,抗日战争爆发。7月27日,红二十八军与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达成停止内战、一致抗日的协议。12月底,高敬亭、肖望东代表红二十八军到汉口八路军办事处,参加中共中央长江局召开的部队改编会议,确定红二十八军和大别山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。

      1937年12月,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。随后,四支队宣告成立。支队司令员高敬亭,参谋长林维先,政治部主任肖望东,下辖4个团共3100余人,是新四军4个支队中人数最多,装备最好,唯一一个由成建制红军部队改编而成的部队。

      3月8日,四支队在七里坪召开东进誓师大会,之后开赴皖中抗日前线。


黄冈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版权所有

地址:湖北省黄冈开发区新港二路146号
电话:0713-8833611 E-mail:huaxue@hgnu.edu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