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化学化工学院
|
赤子丹心报国志 师者情怀育桃李
化学专业2009届毕业生 柯于球
柯于球,男,中共党员,博士,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现任江西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/分析测试中心专任教师。他长期致力于LA-ICP-MS方法学研究,在服务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突出成绩。
一、黄师筑基——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
2005年的金秋,怀揣科学梦想的柯于球走进黄冈师范学院。厚德、博学、力行、致远的校训,成为他人生路上的精神坐标。清晨的实验室里,总能看到他专注的身影;深夜的图书馆中,常见他苦读的剪影。四年间,他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,更在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,带领同学们开展化学科普进社区活动,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基层。柯于球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。他的导师回忆道。正是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,让他在2009年以笔试第五、面试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,开启硕博连读的求学之路。
二、科技报国—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
2017年进入江西理工大学工作后,他聚焦国家战略需求,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矿产资源分析领域。同年,面对国外在稀土检测领域的技术封锁,柯于球毅然选择迎难而上。国家的需要,就是我的研究方向。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为了攻克技术难关,他带领团队扎根实验室。那些日子里,方便面成了家常便饭,行军床成了标准配置。经过数百次实验,他们终于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A-ICP-MS微区分析标准,建立稀土矿、钨矿等战略资源的准确可靠检测方法,研制系列微区分析标准物质并应用于国内外分析化学科研和生产。同时,他和他的团队开发生物环境地质样品微量元素分析新技术,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命医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在他的努力下,团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,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,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、江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,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各1项,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。
三、立德树人——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
柯老师就像父亲一样关心我们。这是学生们对柯于球的一致评价。在江西理工大学的校园里,他既是严师,又是慈父。他创新教学方法,将科研案例融入《分析化学》课程,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;他关爱学生成长,经常自掏腰包资助困难学生;他注重品格培养,教导学生做学问先做人。在他指导下,6名硕士生全部进入985高校攻读博士学位。作为班主任,他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、过硬的本领和技能,与学生亦师亦友,获评埃索凯优秀班主任等荣誉。看到学生们成才,是我最大的幸福。柯于球说。
四、心系母校——黄师情怀永驻心间
虽已毕业多年,柯于球始终心系母校发展。每每在校友群里看到母校的发展他都为之鼓舞,遇到母校学子报考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他都不遗余力指导和帮扶。“我永远是黄师人。”在校友座谈会上,柯于球动情地说。这句话,道出了他对母校的深厚感情,也展现了一名优秀校友的责任担当。
从大别山下的师范生,到服务国家战略的科学家,柯于球用15年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只要心怀家国、脚踏实地,每个人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。这,正是黄师精神的生动写照,更是新时代奋斗者的最美缩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