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学化工学院

优秀校友事迹风采(二十二)—2010届毕业生杨从强

聚焦新能源  创新创未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化学化工学院2010届毕业生杨从强

 

杨从强,男,湖北荆州人,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2010届毕业生现任正力新能产品开发工程师。

在黄冈师范学院“厚德、博学、力行、致远”的校训滋养下,一代代学子以梦想为帆,以奋斗为桨,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华章。2010届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生杨从强,便是这样一位将校训精神融入血脉的杰出校友。从黄师的青葱校园到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前沿,他以十余年的坚守与拼搏,诠释了何为“厚德载物”、何为“创新致远”。他的故事,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的传奇,更是一曲黄师精神与时代使命交织的赞歌。

一、厚德筑基:从黄师学子到行业栋梁

杨从强的成长之路,始终浸润着黄师“厚德”的底色。2010年,他怀揣对化学的热爱踏入黄冈师范学院。在这里,他不仅汲取了扎实的专业知识,更在师长的言传身教中学会了“做事先做人”的道理。他常说:“黄师教会我的不仅是公式与实验,更是如何以德立身、以诚待人。”

每一次选择,都是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执着。他说:“狭路相逢勇者胜,打铁还需自身硬。”2014年,他考入湖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,面对更广阔的学术舞台,他始终铭记母校的教诲,以谦逊的姿态向同行学习,以包容的胸怀与合作者共进。正是这种“厚德”精神,让他在深圳初入锂电池行业时,迅速赢得了团队的信赖,成为新能源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。杨从强的求学之路,是一条不断突破自我的征程。

二、博学笃行:以知识铸就创新利剑

“博学”是黄师校训的核心,也是杨从强职业生涯的鲜明注脚。从有机化学到锂电池研发,他不断跨越学科边界,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。他说:“新能源领域瞬息万变,唯有持续学习,才能不被时代淘汰。”

在正力新能担任产品开发工程师期间,他白天深入车间观察生产细节,夜晚伏案研读最新文献。正是这种“博学笃行”的态度,让他在2019年参与吉利汽车电芯开发时,敏锐地发现了电芯过充热蔓延的隐患。通过反复实验,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热管理方案,不仅解决了安全问题,还为公司赢得了吉利汽车的长期合作合同。同事们评价他:“杨工的每一次突破,都源于他对知识的饥渴和对细节的执着。”工作后的杨从强,始终聚焦锂电池新能源领域,以解决锂电池为己任。

三、力行致远:打破垄断的科技先锋

“力行”是黄师人的行动准则,也是杨从强攻坚克难的利器。2022年,他主导丰田锂电池项目时,面临析锂边界检测这一世界性难题。面对外企的技术封锁,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,最终开发出一套高精度检测方法,打破了国外垄断。客户惊叹:“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毅力令人钦佩!”由于他的努力为接下来公司与丰田的合作打下基础。

2024年,他主导的丰田电池包开发项目成功进入量产试产阶段,圆满完成了丰田项目的开发使公司的业务成功拓展到国际企业。从设计到试产,他全程驻守生产线,甚至连续36小时未合眼。项目成功量产的当天,他在朋友圈写道:“力行至极致,方见真辉煌。”这句话,正是他对母校“力行”校训最生动的践行。

杨从强的奋斗,不仅体现在项目成就上,更凝结在科研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中:他获得了授权发明专利5项,实用新型专利12篇,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
四、追求卓越:在创新中开创未来

杨从强的故事,是一部“追求卓越”的教科书。从荆州乡村到国际舞台,他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从容。他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黄师“厚德、博学、力行、志愿”精神的必然结果。杨从强的奋斗历程诠释了什么是“敬业精神”,什么是“创新力量”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唯有坚持与拼搏,才能突破桎梏;唯有敢想敢干,才能开创未来。

在黄冈师范学院办学120周年之际,他深情寄语母校:“黄师如涓涓细流,滋养了我生命的沃土。愿母校积历史之厚蕴,育更多国之栋梁!”而他的历程也激励着无数黄师学子:唯有以德为基、以学为刃、以行为本、以志为向,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勇立潮头。

风雨送春归,飞雪迎春到。杨从强就像那傲雪绽放的梅花,以坚韧与创新诠释着黄师人的风骨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卓越并非遥不可及,它诞生于每一次实验室的灯火通明,每一次技术攻坚的咬牙坚持,每一次回馈社会的赤子之心。在新能源的星辰大海中,杨从强正以黄师精神为舵,以创新力量为帆,驶向更辉煌的未来。而他身后,无数黄师学子也将循着他的足迹,在“厚德、博学、力行、致远”的指引下,书写属于中国新一代的科技传奇!


上一篇:下一篇: